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/ 分类-健康知识学习 / 正文

孩子有些生病的情况,不需要过于紧张

二胎妈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:生大宝的时候紧张得不得了,啃了无数育儿书、请教了周围不少的「过来人」,结果还是手忙脚乱。

而当怀上二宝,一切变得简单了许多:胆子变大了,教条变少了。

没错,要告诉大家:放轻松,娃的生命力可顽强了,大多数传说「决不能犯的错误」,都是自己吓自己。宝宝「病」了,严重吗?

宝宝的有些表现,根本就不是生病,比如「马牙」「乳房肿块」「蟑螂嘴」,这些都没毛病,不需要去治疗。

而有些生病的情况,也不需要过于紧张。

1. 单纯鼻塞不乱吃药

婴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,很容易由于冷、热空气刺激发生鼻塞。假如宝宝张口喘气、哭闹,但没有其它任何症状,家长大可不必急着喂药。

把宝宝带到气温舒适的环境,竖着抱一会儿,也许就好啦。

2. 一周没便便不紧张

一些家长以为新生宝宝跟成年人一样,一天以上没有大便就是「便秘」了。然而事实上,即使宝宝一周没便便,也可能是俗称的「攒肚」,是正常现象。

所以,别一心急就上开塞露

3. 发烧不立即吃抗生素

在宝宝 3 个月前,发烧的确值得警惕,但需要做的,不是擅自喂药,而是尽快就医。

待宝宝大些之后,假如经过判断不需要立即去医院,也不该乱喂抗生素,如果烧的比较严重了,那么可以先该按照药品说明喂退烧药。

这些才是需要注意的

发烧不要捂汗,包襁褓不要包太厚,睡觉不要盖太多,小心夺人性命的「捂热综合征」;

宝宝感冒了,不要心急一口气喂好几种感冒药,对复方制剂的感冒药应该慎之又慎,看清说明书,谨遵医嘱;

喂药的时候不要捏着鼻子灌,容易让宝宝呛到,也不要混在饮料里喂,可能影响药效;

疫苗本上的疫苗认真打,一些自费的疫苗也可以考虑打,比起宝宝生病受罪,防病的疫苗最划算。

吃吃喝喝的,没那么多讲究

一说到宝宝的吃喝问题,爸妈就会很紧张。下面这三种情况,都过于小心了。

1. 不到 6 个月,绝对不能加辅食

首先咱要表个态,肯定是推荐纯母乳喂养到 6 个月的。

但是呢,不同宝宝的情况不一样,如果有的宝宝 4 个月后就可以接受勺子喂东西,不会挺舌头拒绝,就可以尝试在喂奶之后加点儿辅食了。

不过丁妈提醒大家,再早添辅食就不好啦,不然,过早地减少了母乳 / 配方奶,会影响宝宝的发育。

2. 母乳好,喝几口水也别担心

曾经告诉大家,6 个月前的宝宝,不用喂水。

这也不是说,一口也不能喝。假如宝宝不拒绝,就舔一舔完全没问题。但可别逼着宝宝喝啊!

3. 零食,不是一点也不能吃

有些爸妈管得很严,不让孩子吃一点儿零食,偶尔吃一些还是可以的。

只是要注意量,别吃太多,而且要督促宝宝养成饭后才能吃零食、吃完零食刷牙的好习惯。

这些才是需要注意的:

食品卫生要搞好,宝宝吃坏肚子就不好了;

食物嚼碎了嘴对嘴喂孩子使不得,不但妨碍宝宝咀嚼肌发育,还有可能传播疾病;

刚加辅食的时候注意观察,确保不过敏才能放心。

消毒过头了,就成了「洁癖」

有时候,有些「洁癖」真的没必要。

1. 玩脏了,回家再洗就行

许多家长一见到宝宝趴在地上就很紧张,恨不得宝宝的手每摸一次地面,就捉过来用消毒湿巾擦一次手。

户外的地面的确不够干净,但也没这么可怕。

对皮肤的过度清洁,除了破坏微生物的天然平衡,更可能损伤皮肤。何况,不停打断孩子玩耍,这对孩子一点都不好。

2. 婴幼儿衣被常规消毒

假如宝宝不幸患上「疱疹性咽峡炎」这类传染病,玩具、碗勺、床铺、衣物的彻底清洁和消毒是必要的;但是,放在平常,洗这些东西就上消毒液,就真的没必要啦。

爸妈洗起来累,如果选的消毒剂不合适,残留在物体上,刺激了宝宝的皮肤长疹子,护理起来也糟心。

这些才是需要注意的:

及时换尿布,不要等到成了红屁股才开始着急;

宝宝会爬后,每天清洁地板;

奶瓶奶嘴用前烫一烫,从没用过的,拿沸水煮 5 分钟;

每天两次清洁口腔,宝宝乳牙萌出后就开始帮忙刷牙;

饭前便后洗手,教会宝宝正确的洗手方法。

相关文章

免责声明: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(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/文章/评论/图片引用),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。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用户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
网站地图.湘ICP备1700454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