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/ 分类-健康知识学习 / 正文

甲亢(瘿病)-甲亢治验-甲亢性肌病

(二)甲亢性肌病

梁某,男,35岁。

因双手震颤,汗多,心悸2年,四肢无力3个月,于1988年6月2日来我院求治。询问其病史,自1986年发现双侧眼球向前突出,同时感觉怕热,多汗,心悸,情绪易激动,在外院诊断为“甲亢”,服他巴唑等药治疗,上症稍有好转。但最近几个月渐渐出现四肢无力,以至双上肢无法上举,双下肢蹲立困难。

体查见,体温36.6℃,脉搏92次/分,突眼征阳性,眼球活动受限,双眼睑闭合不全,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,随吞咽上下活动。上肢近端肌肉萎缩,以三角肌最明显,双上肢肌力Ⅲ~Ⅳ级,双下肢肌力Ⅳ级,四肢腱反射存在,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。

为明确诊断,即进行新斯的明试验,结果阳性。肌电图检查为“肌源性损害”。诊断为:①甲亢性肌病;②重症肌无力并甲亢?予溴吡斯的明、甲亢灵等治疗一年多,因患者出现腹泻等胃肠反应,而于1990年后停用一切西药,转由邓中光医生治疗。邓医生辨证为脾肾虚损,肝气郁结,予强肌健力饮为主而加减,主要药物方如下:

北芪90克,五爪龙60克(或牛大力60克,千斤拔60克),白术30克,党参30克(或太子参30克),当归10克,升麻10克,柴胡10克,山慈菇10克,玄参10克,甘草3克,陈皮3克。

若兼外感,加豨莶草、青蒿、千层纸、玄参、胖大海等;若咳嗽痰黏,加浙贝、薏苡仁以化痰,或以三蛇胆川贝末冲服;若烦躁失眠,或夜寐多梦,加熟枣仁养心,夜交藤安神;若口干口苦,加石斛以养胃阴;兼见肾虚加山萸肉、杜仲、关沙苑、菟丝子等。

患者两周看一次门诊,坚持治疗10年,至1999年7月,萎缩的前臂肌肉得到康复,四肢肌力V级,肢体无力等现象消失,颈部粗大、突眼、心悸、汗多等症状明显好转,可以坚持正常生活工作。

按语:本病之诊断,原为甲亢性肌病,后因新斯的明试验阳性,考虑重症肌无力并甲亢。西医诊断虽然不很明确,但根据临床表现,甲状腺肿大、突眼、双手震颤、汗多、心悸、烦躁易怒,同时兼见有四肢无力,尤其上下楼梯、蹲坐起立困难,肌肉萎缩等,可以按照中医“瘿气”、“痿证”进行辨证。本病中医认为脾肾虚损,肝气郁结,病位在肝、脾、肾三脏。

甲亢为虚实夹杂之证,与肝脾两脏关系最大。肝喜条达,,主疏泄,主情志活动,开窍于目,其经脉循行两胁、颈部两侧。若精神焦虑,肝气郁结,痰浊内生,上扰目窍,阻滞经络,则眼球突出,颈部气结成瘿。甲亢为慢性病,日久耗伤肾气、元气,肾气、元气者,真气也,非脾胃之气不能滋生,故与脾胃之气异名而同类。肝气郁结,病久及脾肾,肝、脾,、肾三脏同病。肝阴不足,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肌膜,造成筋脉痿软无力;脾主四肢肌肉,脾气虚弱,生化之源不足,气少血虚不能充养肌肉,故见四肢无力,肌肉萎缩;眼球瞳仁属肾,肾虚则眼球转动不灵,眼睑闭合不全。根据《内经》“虚则补之”、“损者益之”、“劳者温之”之旨,补脾益肾理肝为治疗大法,故主方用强肌健力饮,加山慈菇、玄参、浙贝母等理肝除痰散结。本方黄芪、五爪龙用量要大,方能有放治疗虚损性肌病。(本病案由李辉整理)

相关文章

免责声明: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(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/文章/评论/图片引用),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。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用户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
网站地图.湘ICP备17004542号-2